
欢迎下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真题库word/PDF电子版试卷,您可以使用PC电脑或手机移动端免费下载及打印当前展示的试卷中某部分内容或参考答案解析。如果需要完整的七年级的语文试卷请点击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同步练习题试卷B含参考答案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 暴怒无常 翻来复去 絮絮叨叨
B. 各得其所 水波粼粼 喜出望外
C. 自作主张 形影不离 感概万分
D. 满不在乎 无可挽回 泼泼洒洒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B.儿子的一点点进步,都让爸爸妈妈喜出望外。
C.他来到秋浦河段,走上山丘眺望前方,只见河面水波粼粼,岸上麦穗泛起层层麦浪。
D.母亲节那天,她在网上发了微博,絮絮叨叨地祝愿母亲节日快乐。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B.儿子的一点点进步,都让爸爸妈妈喜出望外。
C.他来到秋浦河段,走上山丘眺望前方,只见河面水波粼粼,岸上麦穗泛起层层麦浪。
D.母亲节那天,她在网上发了微博,絮絮叨叨地祝愿母亲节日快乐。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文中流露的真情,感人至深。
B.《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写“我”对母亲的怀念,自始至终,作者没有用一句话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但文中与母亲有关的每一个细节,又都浸透着这份浓浓的感情。
C.《散步》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用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面对漫长的严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经受的磨难之巨大。
D.《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是南宋人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5.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诀别(jué) 徘徊(huái) 心绪(xù)
B.嫩芽(nèn) 什物(shén) 分歧(qí)
C.瘫痪(huàn) 憔悴(cuì) 水波粼粼(lín)
D.匿笑(nì) 菡萏(hàn dàn) 祷告(dǎo)
二、古诗词默写。(20分)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冰心,以宣扬“________”著称,《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她描写母爱、________、自然(三大主旋律)的诗歌代表。
四、阅读理解。(20分)
妈妈的水仙
毕淑敏
朋友送我几个水仙头,说是最新的品种,球茎硕大,花芽繁茂,春节可开出金色的重瓣花盏。
妈妈没养过水仙,很随意地找来一个浅盆,注满了水,把水仙头浸了进去。
...
妈妈就叹着气对邻人说:“那是多么好的一盆水仙啊,都怪我女儿……不,是我自己想得不周到,要是把盆再往窗台里面挤挤就好了……不过,没什么,欢迎你们明年再到我家看水仙……”
1.请简要概括“我”和妈妈在养水仙的过程中经历的多次波折。(4分)
2.文中多次提到“书上说”有何作用?(4分)
3.请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任选一句作答)(6分)
A.有绿珠似的芽叶挤了出来,畅快地舒展腰身。
B.叶片在嫩绿中透出鹅黄,好像长得太快的少女,清秀地临风而立。
4.结合语境,探究作者在文章最后两段使用省略号的写作意图。(6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此处显示七年级语文试卷中部分参考答案PC/手机/移动端可下载试卷后打印)
1. 答案B
解析:A项“翻来复去”应为“翻来覆去”;C项“感概万分”应为“感慨万分”;D项“泼泼洒洒”应为“泼泼洒洒”(但教材中《秋天的怀念》原文为“泼泼洒洒”,故无误)。
2.答案D
解析:“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 答案D
二、古诗词默写
山岛竦峙
秋风萧瑟
风正一帆悬
五、作文。
思路点拨:首先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
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
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
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从人的角度或物的角度来表现“一抹亮色”。
为初中、高中学生提供各类Word/PDF格式电子版的试卷/练习题/真题,部分试卷免费下载后内含答案解析并适配PC/手机/平板可以直接打印。